2001年9月16日星期日

【網絡】幽默中帶著使命感

日期: 2001年9月16日
來源: 北京青年報

張衛健專訪: 幽默中帶著使命感

因1985年參加香港無線的新秀歌唱大賽,張衛健獲得冠軍而躋身娛樂圈,憑借突出的台風備受樂壇注目。1991年拍攝無線電視劇《老友鬼鬼》,播出後大受歡迎,創下當年香港電視劇最高收視率。1996年,張衛健再次以無線電視劇集《西游記》破了自己在1991年的收視率紀錄,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孫悟空就等于張衛健的代名詞。1999年,電視連續劇《少年英雄方世玉》更是刷新香港電視史,打破了《西游記》的收視紀錄,香港傳媒形容“張衛健是香港電視圈三起三落的電視奇人”。

張衛健的喜劇風格得到了觀眾和業內人士的好評,成為了繼周星馳之後的又一喜劇角色代言人。正在北京電視台影視頻道熱播的《機靈小不懂》是張衛健的又一力作,為此,我電話採訪了遠在香港的張衛健。

我演喜劇的經驗就是讓觀眾猜不到我下步會怎樣。

記︰你怎樣看待喜劇和你自己的風格?

張︰在喜劇上,我已經走過了八九年的時間,一直都非常努力專注。可以說開始時我拍的都是很沒有理由、很瘋狂的一些喜劇,有一些票房很不錯,也有些很糟糕,但都不能與我對喜劇的感覺掛鉤。我的感覺就是︰我反對這種喜劇,即使有很好的票房我仍反對,因為我的喜歡與票房無關。終于因為方世玉我踏上了另一種喜劇之路,我組合了有故事、有情節、有韌性、有感覺、有道理的喜劇,這個角色的成功更加增強了我走這條路的信心,往後我的每一部戲都可以說是喜劇,我就拿著這幾點作為我喜劇的必要條件。

風格,最簡單的兩個字,其實背後包含了我的很多成功,很多失敗,很多淚水、汗水甚至是血。在拍方世玉的時候有一場戲是從竹子上往下跳,可跳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手被釘子扎住了,但我只能照做,結果我只好去縫針,緊接著還要拍其他鏡頭。我想借此說明,風格是要經歷很多的歷練才能創出來的,說起來很不輕松。

我覺得無論是商業影片還是藝術作品,都必須要有固定的個人風格。我的風格就是,看我的戲你可以得到喜劇的收獲,可以得到戲劇的收獲,你要看有劇情的、有故事性的喜劇,在我的戲里一定能找到,這是在普通喜劇里不一定能夠得到滿足的戲劇收獲。張衛健永遠讓觀眾猜不到他要做什麼,就會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就有了興趣和懸念,就有了勾住你的魅力,而魅力就是在點點滴滴當中。永遠不要讓他們知道你下一步是怎樣,你的下一句對白講什麼,下個表情怎麼做,如果連觀眾都可以想得到、做得到的動作和東西那又何必一定要張衛健來做呢?

記︰你認為自己的幽默與眾不同嗎?

張︰我不曉得自己有什麼是別人沒有的,不過我堅持的是,無論怎樣幽默,都會盡量避免把一些負面的信息帶給觀眾,想想看,如果我戲里有色情對白、動作,那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孩子坐在一起看戲時會有多麼尷尬,這無形中相對降低了收視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一點點使命感,我不敢說我的戲帶著教化作用,但起碼我可以在我的戲中不帶出壞的信息,現在很多人似乎為了目的在不犯法的情況下不擇手段地做著一些事情,這好像成了一種風氣甚至是一種大家默認的游戲規則,但我做人的原則是︰寧願少賺一點錢我都不願那樣。

能用我的興趣做自己的終身職業,我已經很幸福了。

記︰你覺得內地、香港和台灣在電視劇的制作上有什麼不同?

張︰我覺得台灣和內地比較接近,無論是在節奏還是演藝方法上,而香港的節奏比較快,有些時候還比較怪,在制作過程和作品上都有。台灣可能只會每天拍9-10個小時,但在香港有時每天工作20個小時,在香港,如果你是主角,每天最多睡2-3個小時甚至更少,不停地拍戲。剛剛到內地拍戲的時候,我听說50集的戲要拍一年我很吃驚,後來發現台灣也是這樣,我覺得在台灣和內地的主角是那麼幸福和舒服。在香港無線的時候,每天工作很長時間但賺錢不多,和出租汽車司機相比,只要他勤勞一點就會比我賺得多,但會得到知名度,人會很紅,現在香港無線一線的男女主角的薪水有可能比內地二流演員的薪水還低。這是很不好的風氣,就是說,你是公司捧出來的,只能等公司不用你的時候你再出去,天啊,到公司不用我的時候我已經不紅了,到時候出去也沒用了,這是很辛苦和難熬的。

影視作品也有差距,如果是時裝戲我比較喜歡看香港的,因為香港畢竟時髦一點,如果要看藝術味道濃厚一點的,一定是台灣或是內地的,且不說劇本的主旨,編劇的文筆,單從媒體來講,內地和台灣的記者在內涵上就比香港的高得多,因為在香港被採訪時我要回答的就是賺多少錢、買什麼東西等等那些八卦問題,你根本看不到他們的內涵,只有個別的還可以,我經過香港媒體的“培訓”,所以,現在我到什麼地方都不怕。

記︰可曾設計過自己的未來?

張︰坦白說,如果我可以在內地市場透透徹徹地成功我就已經很滿足了。我本來就不是一個貪心的人,我最早進入演藝圈也不是為了要賺很多錢,我只是要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我喜歡唱歌、演戲,我就是要用我的興趣做我自己的終身職業,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當我加入了演藝圈之後,當我發現在唱歌和演戲這兩本字典是窮一生精力都沒辦法去精修、認識的時候,我還想其他的干嗎?我只想怎麼樣可以演得更好,怎麼可以場場精彩,因為可能到我死的那天,我都不能完完全全精通。

我不喜歡程式化的東西,我會主動要求變化,我演戲17年了,內地的朋友是近幾年才開始認識我,但是香港有些觀眾是看著我長大的,有些是與我一起成長的。在香港這個現實與挑剔的地方,有著細心嚴謹的演藝圈,如果我一成不變的話,我早就被淘汰不見了,之所以在香港我有一些固定觀眾,就是在于我的改變和發展。如果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那也就只能回家結婚生孩子去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