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網絡】人物: 張衛健 之 二

日期: 2009年12月20日
來源: https://zhenzhi.wordpress.com 北方陽光

人物: 張衛健 之 二

(續上篇)

============================================================

本文分三部分,此為第一部分。本文不是介紹張衛健的。所有內容均代表本人立場,絕對主觀,毫不講理。

如果你也喜歡張衛健,歡迎跟我聊。如果你厭惡張衛健,我理解,但建議你不要看此文。

============================================================

|  角  |

商業上,張衛健的巔峰是99年到04年那段最輝煌的時候。不過藝術上我覺得他一直在進步,05年減產之後的演技也一直在提高。我個人是相當欣賞張衛健的演技的,認為整個香港都沒有幾個人可以與其相提並論(不過關於他演技和戲路的一些特點會在下一部分綜合說)。當然肯定很多人都不同意,這並不重要。很多時候,喜劇演員會被人認為只會演喜劇,殊不知實際情況是反過來的,喜劇演員往往什麼都能演,正劇演員卻演不出好看的喜劇。而且我通常不願意把他歸類為喜劇演員,因為實際上他的每一部劇,都能讓我哭出來。這部分,我準備聊聊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不過他給我印象深的角色比較多,所以說得多一些。總的說來,個人最喜歡韋小寶、如塵和陳大有。

尚天堂 -《老友鬼鬼》/ 1991

這實在是非常古老的劇了。張衛健第一次成名之作。想想看,84年成名的Dicky居然熬到91年才當個並列男主角,真不是一般的苦。這部劇本身我不喜歡,太吵了,看得心煩。張衛健展現出來的演技我覺得很意外,沒想到他那麼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相當實力派,演起這種沒什麼能耐的普通混小子這麼像。那時候他的形象跟後來成名的時候氣質上非常不一樣。在尚天堂之後他演的角色幾乎都是這一類,戲路就限制在喜劇了。這個限制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完全解掉。這部劇他也參與到編劇的工作中,可見確實是有想法的演員。

孫悟空 -《西遊記》/ 1996 +《齊天大聖孫悟空》/ 2002

提到張衛健,孫悟空實在是不能不說的一個角色。第一個孫悟空讓他第二次成名。第二個孫悟空則讓他正式成為收視皇帝。但是說老實話,我不怎麼喜歡他演孫悟空。不過這跟他好像無關,因為我就是不怎麼喜歡西遊記而已。任何人演的我似乎都興趣不大。包括六小齡童,也包括大話西遊。所以我對張衛健的兩版西遊記都沒什麼興趣。但是孫悟空這個角色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是很受歡迎的。他演孫悟空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那些猴子的動作也精心設計過。他的孫悟空最大的特點是感情豐富,而傲氣似乎演得不到位。不知道是因為特效太差還是別的什麼原因,這部劇是張衛健少有的無法令我感動的作品。大陸的人似乎對這個角色接受度相當的低。很多人不待見張衛健,都是因為這個角色。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確實與文化背景有關。相當多的人看到孫悟空唱著“大笨象會跳舞”這種歌謠都難以接受。至於我本人,雖然不喜歡這部劇,但對那個“水邊一隻牛 草邊一隻牛……”的繞口令真的是印象頗深。

孟小山 -《歡喜遊龍》/ 1998

這是張衛健簽到大陸拍的第一部劇。這部劇基本也奠定了他後來相當多作品的基調。他的個人風格也在這時候基本定型,不再是幾年前TVB的那個後生仔了。孟小山就像改版的韋小寶,生於社會最底層,假扮太監入宮,機靈古怪,常常絕處逢生。實際上比較起來,這個孟小山要比兩年後的韋小寶更像金庸筆下的那個韋小寶。也許這跟張衛健自己當時的生存狀態有關係,演這個角色應該相當得心應手。孟小山的形象顯然是張衛健和眾編劇精心塑造的,也基本奠定了他的表演風格和角色氣質。雖然這部劇最後沒火,劉傑的配音顯然也遠不及後來的於正昌。不過對於我來說,這部劇是很有意義的。不僅因為從此我記住了張衛健,還因為當時我的年齡,正是人格養成的時候。孟小山這個人物讓我的個性發生了很大轉變。所以到今天,我也還是喜歡張衛健幾乎全部角色身上都流露出的那種戲謔和專一。所以說,小時候看點有教育意義的東西,還是很好的,嘿嘿。

方世玉 -《少年英雄方世玉》/ 1999

張衛健第三次成名之作,也是他真正為人所知的第一個人物。其實這麼多年後重看方世玉,會發現張衛健只是這個劇成功的因素之一,上乘的劇情(尤其是前半部分)、恬妞的表演、拳拳到肉的動作設計、於正昌的配音、上口的配樂甚至鄭佩佩等出彩配角都是該劇成功的原因。張衛健的表演風格在這部劇裡比較完整的呈現了出來,包括那種預排性很明顯的走位和台詞。方世玉昰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少爺,從小習武,所以好打架,易衝動,有正義感和少年典型的單純,再加上一些小心眼。這種角色跟張衛健外形非常契合,他的很多獨特的表演也給這個版本的方世玉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感覺。那個時侯的張衛健長得年少,也比較有活力,演得方世玉活蹦亂跳的,三十多歲的人愣能演出十幾歲的少年。雖然這個方世玉與李連杰的電影角色有很多共同點,但張衛健演出了自己的個人風格,這是很不容易的。不過與以後的作品相比,其實方世玉的演技只能算很一般,雖然凌小小昏迷時的一段戲也很打動人,但戲過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恬妞在這部劇裡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如果沒有恬妞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的配合,張衛健就很難融入到其他演員的表演中。恬妞就像是緩衝區,讓張衛健的風頭無形的融進整部戲。張衛健表演的優勢與缺點在這部劇裡都已經有所體現。其實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因為大部分觀眾喜歡了張衛健繼而捧火了這部劇,還是先喜歡了這部劇繼而接受了張衛健的表演。無論如何,這部劇在張衛健的演藝生涯裡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是他整個事業的一個轉折點。而且今天想來,34歲才到事業的突破口,不得不佩服張衛健的隱忍和堅強。

韋小寶 -《小寶與康熙》/ 2000

這部劇絕對是張衛健的巔峰之作,連他自己都是最喜歡韋小寶這個角色。在張衛健退休以後,這部劇無疑會是他一生的代表作。韋小寶這個人物自然不用多介紹,不過經由王晶之手,韋小寶也徹底變了味。跟康熙,跟眾老婆,跟師父兄弟,都加了相當分量的感情戲,使韋小寶更有人情味。結尾的韋小寶也成了高手英雄。這就更襯和張衛健的戲路。也難怪王晶先搞定劇本硬等一年等張衛健來演。他的演技在這部劇裡完善了不少,不僅原來的精靈搞怪有過之無不及,煽情戲更是提高了幾個等級。到後期幾乎每一集都煽情,然後我看的時候一邊罵“NND又煽情”一邊不得不哭。實在佩服張衛健演哭戲的能力,很少見到非瓊瑤劇裡這麼能哭的演員。不過韋小寶這個角色,以及這部劇,徹底開啟了張衛健毀譽參半的評論特色。自此以後,喜歡他的人就越發喜歡,而厭惡他的人也是越發厭惡。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韋小寶這個角色的,覺得他改的非常好。這可能是因為我向來不會拿這種改編劇跟原著作比較,所以那種所謂不忠實原著的事情在我看來一點都不是缺點。前半部分基本是孟小山的延續,不過重點突出了韋小寶重義氣重友情的特徵。與後半部分相比,此時的小寶眼神裡都透著機靈和無賴,所有人他都可以騙。我覺得後半部分的韋小寶塑造得最好,那種掙扎在各方勢力間的糾結演得很傳神。他跟康熙的感情戲其實要好過跟老婆們的。從康熙揭穿他的天地會堂主身份開始,韋小寶每一次出現在御書房都要飚戲。每一場戲都讓我看得揪心。最感動的是他摔斷念珠說:“如果我不是全紫禁城最心疼皇上的人,我就不叫韋小寶。”而康熙一句“如果你今天可以離開紫禁城,我就不是康熙。”基本宣告他們徹底反目。當然康熙自始至終都很希望放過韋小寶,但身份在此,身為一國之君,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姑息,感情在皇上這裡就是要靠邊站的,無論友情還是愛情。其實這一點即便在陳道明的康熙身上也是完全一樣。而對於小寶也是一樣,從小的信念就是男人做事義氣為先,不能做對不起師父兄弟的事情。於是他明知自己更關心皇上依然說“我要師父”,康熙自然就“我要天下”了。於是韋小寶可以挾持皇上放走天地會眾人,再扔下劍任侍衛毆打而不還手。小寶的結局就只能在最終理解康熙後選擇消失於歷史之中。這種無奈是一開​​始就埋下的。其實張衛健最適合演這種糾結的角色,因為他的眼睛裡總是在奮勇向前的同時充滿著無奈和後悔。至於老婆們,最好的一場戲無疑是結尾建寧之死。建寧是從開頭就陪著小寶,雖然不是小寶最愛的,卻是我們觀眾最愛的。如果你看到建寧的死還沒哭,那簡直沒人性。其他的老婆,基本只有龍兒和阿珂戲多一些。不過這兩個人的部分都有點落於窠臼了。而導演也找到了絕佳的方法克制張衛健過於搶眼的問題,利用吳孟達,黃一山和七個女人相繼牽制,使表演十分平衡。這部劇成為張衛健的巔峰作品是名副其實的,雖然劇情上有拖沓的問題,但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可以完全蓋住這個缺陷。而張衛健給韋小寶加上的“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的歌更是讓這個角色的從此深入人心。中意也好不中意也好,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韋小寶是張衛健最貼切最典型的代言角色。

不懂 / 亦休 -《機靈小不懂》(機靈小子)/ 2001

雖然這個角色在那年被韋小寶完全蓋過風頭,不過我覺得這個小光頭才是張衛健演繹風格最準確的體現。機靈、古怪、聰明、出其不意、幽默、正義、純潔、講義氣、好助人為樂、孝順、不重名利、細心敏感加上一些小心眼。張衛健其他的主要角色都只具有這些的一部分,只有不懂這個角色完全的包含了這些特點,使之成為一個過於虛構的人物。這部劇主要亮點就是張衛健的表演,劇本我真的覺得不算好。應該說山寨感有點強烈,尤其是前半部分不懂做書院老師的部分,實在是眼熟得過分。後半部分稍好,不過因為前幾集就看出不懂的身份了,所以對後面的情節一點也沒代入感。基本上,這部劇並不是必看作品,但是這個不懂卻是一個應該了解的張衛健的演繹人物。國語版張衛健的配音有點不好。另外羅家英的演繹也不錯。

如塵 -《新楚留香》/ 2001

雖然如塵只是一個反派配角,我卻必須說一下這個人物。我認為如塵是張衛健至今塑造的角色裡最出彩,最精髓,最值得分析的一個。如塵的演繹風格繼承於《敗家仔》裡的方天謬,尤其是反派部分。如塵背負家仇和亡父遺志,20年來與仇敵朝夕相伴,只求一日時機成熟大仇得雪。此劇前十集全部都是如塵設局,如塵從第六集出場,直到第十集真相大白。出場時的如塵還沒有多驚喜,然而隨著他身份的逐步揭露,他人前的戲謔禪機和人後的凶狠心機也逐漸明朗。張衛健每一次眼神的變化都是讓人驚動的。他與一般反派不一樣之處在於,他人前雖然沒有說真話,但表現出來的性格並非虛偽,而只是他另一面的真實而已。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歐陽琳會愛上他。而跟自己弟弟妹妹說話時的他,其實也只是本相的一部分而已。如塵心裡所想第一次清晰展露是在洛無情被他毒死的那一夜。如果說之前的如塵只是一個背後黑手,這一幕的他已經是影史裡應該銘刻的一個反派人物了。他親手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他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他已經有了想要回頭想要放棄的念頭,但是他無法面對抬頭看到的亡父,其實也就是無法面對自己決意復仇的心。所以他要藉佛祖的笑來肯定自己是對的,他一邊跟自己心戰,一邊為弟弟而落淚。直到最後,心魔得勝,他扯下胸前的佛珠,“遇人殺人,遇佛殺佛”,與之相伴的是他堅決而凶狠 的眼神,和無法控制的眼淚。張衛健的演技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之後少林寺一幕,我覺得如塵是不願毒死師父的,但為父報仇的目標卻又必須完成。所以他才會在第二杯茶時在師父面前下毒。我想此刻的如塵寧願師父不敢喝茶,而可以讓自己堅定殺他的決心。可是,這位自己的仇人兼恩師毫不猶豫的飲下了毒茶,於是他徹底失去心靈支柱,復仇的念頭已經無法支撐他了。此刻的他,已無復仇的快感,只有目標完成後的無奈與空虛。直到歐陽琳的骨灰擺在自己面前,他終於無力的跪在地上,似笑非笑的望著這奪走他一切的世界。所以他跟楚留香決戰時會刻意尋死,會自行坐化。張開雙臂迎飛刀那一幕張衛健的眼神和表情,真是堪稱出神入化。我相信他臨死都沒有真正放下一切,不然為何在自焚之前流露那讓人心疼的眼神求楚留香安置歐陽琳的骨灰,為何在熊熊烈火中瀟灑自若的說“我是你朋友”。他至死心中所想的,其實就是他一生為複仇所刻意放棄拒絕的東西。人稱神僧的如塵,20年都無法渡化自己,這是一種何樣的悲哀和無奈。如塵這一個角色,短短五集的出場,十幾場戲,已經足以證明張衛健的演技之高。

張君寶 / 張三豐 -《少年張三豐》/ 2002

我覺得張君寶的扮相是張衛健所有角色裡最好看的。 02年的張衛健,樣貌已經稍微開始顯老,但張君寶的形像用髮型成功的讓他顯得年輕很多,腦後的那個小辮有點意思。張君寶就像脫去了狂傲戾氣的方世玉,擁有了幽默囉嗦的黃飛鴻,昰張衛健作品中最理想化的形象之一。不過相對的,張君寶的性格也變得不那麼立體,而稍顯平面化。這部劇也是張衛健第一次出演雙主角的劇,雖然結果是幾乎將其劈裂成兩部電視劇。易繼風的部分在張君寶的對比下顯得如此無聊和俗套,所有的角色都像公式產物。而張君寶的部分,尤其是前半部分與明道紅的對手戲,我覺得還是相當好看的。這部劇的主題是成長,無論張君寶還是易繼風,都隨著故事的一步步發展而漸漸成長。張君寶的部分,無疑是以感情為線索的,從開始初出茅廬的懵懂,到開創武當後的以武為重,到明道紅死後給他的打擊讓他重視感情,到清晰對秦思容的感覺,到放下殺父之仇,到失憶後與凌雪雁似是而非的感情,直到最後“愛一個人不一定要在一起”的一生的釋懷,在這個過程中張君寶漸漸長大。張衛健的演繹比方世玉時成熟了很多,已經懂得何時該搶眼何時該收手,很多時候的幽默情節都交由眾徒弟們。不過劇本依然把張君寶寫得相當拉風。而後半部分是也是他第一次出演“失憶智障型”角色(我覺得傻方天謬不算這個類型),還是算得上比較可愛的。不過這之後戴春寅和黃飛鴻的複制就有點不太明智了。還有一句不得不說的話,雖然我覺得這部劇的劇情實在很俗套,但依然反复看了很多遍,連我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

小魚兒 -《小魚兒與花無缺》/ 2004

演繹小魚兒是張衛健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這個王晶經手的角色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唯一的遺憾是他的外形,此時已經顯然青春不再,即便頂著那個現代髮型依然掩蓋不了發福的身形,最明顯的就是男扮女裝的部分。此時最感慨的就是像張衛健這種獨特的演員無法永葆青春。我想王晶寫小魚兒比寫韋小寶更考慮了張衛健的個性和特點,所以小魚兒這個角色也成了張衛健後期最有力的代表形象。小魚兒自小長大於惡人島,專長整蠱搞怪,性格機靈又仗義,跟韋小寶異曲同工。不過與其不同之處是這部劇前半部分比較吸引我,尤其是第一集,反复看了好幾遍,實在對小魚兒這個人物很欣賞。而後期的小魚兒實在太慘,慘過陳大有,親人愛人死了個夠,每次出場都是崩潰絕望的眼神。他跟蘇櫻的全部劇情裡都並不開心。當然他的演技還是很好的。當時電視台播的時候我就只看到小仙女死就不敢再看了,事實證明當時的決定相當正確,因為後面死的好人簡直數不過來。小魚兒與小仙女的愛情故事是王晶表現比較好的一次編劇,柏雪的演繹也很不錯,讓人印象深刻。謝霆鋒出演花無缺更是英明的選擇,給這部劇加分不少。這部劇也是張衛健作品裡比較平衡的一部,小魚兒很出彩,其他角色也各有吸引人之處。不過故事明顯偏向小魚兒,花無缺基本淪為配角。女角范冰冰和袁泉表現都好,不過被柏雪的光彩蓋了過去。總的來說,小魚兒是張衛健喜劇戲路一個相當徹底且高水準的體現,這部劇也是他後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04年之後張衛健的作品都沒有再這麼受歡迎,或者說,04年之後張衛健的戲路似乎都變了風格,搞怪而幽默的情節越來越少了。這可能也與張衛健的年齡有關吧。

陳大有 -《阿有正傳》/ 2005

首先我要說,這個故事拍得似乎有點可惜了,雖然已經相當好看,但拍成電影會更經典。它在張衛健的作品列表裡顯得如此鶴立雞群,與眾不同,因為它是唯一的純粹正劇,基本一點喜劇的邊兒都沒沾上。陳大有這個人物形象就像沈萬三和戴春寅的正劇延伸版,經歷了人生高峰與低谷的跌宕起伏,堪稱是張衛健演繹生涯最高水準的塑造。演人的一輩子,或者將近一輩子,總是塑造飽滿人物最好的機會。年輕時的陳大有,要什麼有什麼,本人也算得上積極向上的正經男人,只是好面子爭強好勝,典型的二世祖。這個時期的陳大有,眼神裡都透著傲氣,一言一行有板有眼,比如坐下之前都要拿手帕擦淨凳子。這段短暫的戲以陳大有和林倩雯的感情為主線,基本就是一出浪漫愛情戲。而張衛健演技的爆發始於第二次輸錢,也就是輸光家業的時候,他站在街角垃圾堆邊茫然的看著眼前的一切,又好像什麼都沒看到。在這之後的戲,基本都在一個高度之上,平均水平之高實在讓我震撼。倩雯之死也是一個極為經典的地方,陳大有躺進墳地抱著因生下仇人孩子而死的妻子,那種夾雜著憤怒與原諒的悲痛,在他一句句低聲的台詞裡迸發。之後的戲直到結局,他眼睛裡每一次的絕望,希望,無奈,憤怒,仇恨,欣喜,悲傷,釋然都如此精準而讓人不得不被代入戲內。這部劇是體會他眼睛演戲的最佳代表作。張衛健的形像也很符合後期的陳大有,包括曬黑的臉龐。無常的角色進入後張衛健的表演更純熟了,戲往下壓得很多,整個人活著的中心就圍繞著孩子。陳大有是張衛健個人演技的一個明顯的進步。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意識支配下的完全融入,不用設計好的順口溜,不用預排的走位,不用串聯的對白,不用角度怪異的鏡頭,不用自己歷經20多年形成的個人戲路,只憑著表情動作眼神讓你跟著戲中人的喜怒哀樂而行。他笑了,觀眾會跟著笑,他哭了,觀眾也會跟著哭。這一點對他來說不難,他一直做得到,難的是整部劇三十多集幾乎一直維持著這種表演。這部劇本身的製作水平也比一般的劇集高,有一種看電影的感覺。故事情節雖然算不上新鮮但也不算俗套,而且其實最有價值的是裡面所透漏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讓人學到很多東西。陳大有的經歷,換在別的男人很可能故事是不一樣的,大有的選擇也就是編劇所要傳達的觀念就是寬容和釋懷,正是因為這個觀念,大有會接納紅杏出牆的老婆,會不要命的養育仇人的兒子。尤其是結局並不是大有東山再起,而是一家人(包括曾經的仇人)簡單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缺陷也是有的,比如其他的演員我覺得多少有些欠缺,難得張衛健毫不搶戲,卻沒有搭上夠力的搭檔。劉曉慶我不喜歡,戲過得太多,不是不好,只是跟其他人不合拍,而這種情況以往都只是出現在張衛健身上。譚耀文也演得有點無聊。兩個女主角雖然表現都不算差,但也沒什麼亮眼之處。算下來只有無常那個小孩演得讓我很喜歡。不過這些都可以理解,因為看劇名都知這是張衛健的獨角戲。總而言之,這部劇確實是張衛健演技真正成熟的代表作,如果這之前他還只是喜劇演員,這之後他絕對是全能型的。想真正了解張衛健,阿有正傳是必看劇目。我個人覺得張衛健接這個角色是他演繹生涯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可惜不知道是不是轉型不被人接受,還是別的原因,05年開始,張衛健的戲驟減,而且又回歸了王晶製作,一直到今年,戲路似乎有點搖擺不定。

黃飛鴻 -《仁者黃飛鴻》/ 2009

阿有正傳之後,張衛健的三部作品全是王晶製作。 《十大奇冤》沒看,而《A計劃》和《黃飛鴻》的編劇水準老實說真的不怎麼樣,所以這兩部劇本身也不算特別好看。剛聽​​到兩人翻拍黃飛鴻的時候,真的是為他們擔心。用腳想也知道這部劇無論拍成什麼樣都絕對會被罵。當然結果也確實如此。張衛健的黃飛鴻沒有演成活寶型,而是演成了穩重內斂冷幽默的感覺,而把耍寶的部分都交給了徒弟們。總的來說,覺得黃飛鴻的感覺真的很像張君寶,尤其是後面失憶的部分。不過黃飛鴻的演繹收了相當多,整個氣場壓了下去,也就是說張衛健的演技又有了小幅度的提高。所以它在這部劇裡並不像以前那麼搶眼,基本完全融入進了其他演員之中。這顯然是刻意為之。也就是說,這部劇在相當程度上褪去了張衛健的標記,我想這也是它可以成為央視黃金檔的原因。我本人是支持張衛健這樣演的,雖然不像以前有趣,但他確實到了該轉型的時候。不過既然陳大有都不算被觀眾接受,那黃飛鴻當然更不能。劇本身還算可看,但劇情大家都耳熟能詳,實在是沒什麼新意。所以對於這個角色,也只能感到無奈了。

(轉下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