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劇評】《西遊記》(上)

來源: 網路城邦udn部落格 - 笑者生,不笑者亡。
作者: lyo
日期: 2010年11月29日

[港劇]《西遊記》(上) ── 經典的取經隊伍



小時候我很愛一本書叫『灰姑娘的大腳ㄚ』,裡面把著名的童話故事徹底改頭換面,嚴肅的變成爆笑的、悲傷的變成快樂的,想像力天馬行空,創意十足。雖然因為作者素質良莠不齊的關係,不是篇篇精品,但我還是看得很過癮。

香港TVB (無線電視台)1996年拍攝的『西遊記』,精神便與它雷同,以故事原有的骨架發展出全新劇情,令人耳目一新。雖然不是每個改編都屬神來之筆,編導的巧思仍然值得肯定。

以『西遊記』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像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那樣的全盤顛覆之作。在這之中,我只看過1982年的央視版『西遊記』。但因為是小時候的事,除了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其他如編導、場景、選角、配樂等究竟是優是劣,我已經不復記憶。孫悟空智勇雙全,比之懦弱無能的唐僧、好吃懶做的豬八戒、木訥寡言的沙僧,形象本就最討好,加上六小齡童將孫悟空的聰明機敏、至情至性、本領高強演得淋漓盡致,美猴王的抓腮弄耳也表現得活靈活現,自然能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成為觀眾最關心也最喜愛的角色。



[四師徒]

正因孫悟空的形象最正面,若不講究原著的文學價值、對現世的嘲諷、政治性的隱喻、富有趣味的想像力,單看故事本身,簡直可謂孫悟空的個人秀,一般讀者眼裡很難再容下其他角色。

TVB版大概是想打破這種一枝獨秀的情況,編劇大筆一揮,將原著裡的膿包師父,改編成了真正智仁勇俱全的聖僧。雖說他也有耳根子軟、善惡不辨的時候,但他勇於認錯、慈悲為懷,遇到需要幫助的對象,就算是妖,也不惜暫且放下取經大業,費時費力地相助,緊要關頭甚至甘願自我犧牲(原著裡是貪生怕事)。對三個性情或頑劣或貪執或愚鈍的徒弟,他總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就像父母對待愛調皮搗蛋的孩子,就算嗔怪,也還是充滿愛憐。



飾演唐僧的江華,五官俊秀英挺,外型出眾,有「小劉德華」之稱。他的氣質高貴溫文,凜然不可侵犯;眼神睿智穩重,不帶一絲人間煙火氣,作為整支取經隊伍的精神領袖,是名副其實。

不過,由於故事再怎麼改編,有些情節還是得遵循原著,因此師父戒殺生的觀念有時顯得模稜兩可。比如悟空與虎力、羊力、鹿力大仙鬥法時,唐僧見三仙最後慘死收場,非但沒有怪悟空下手太重,事後也沒有半點悲憫的神色,或為牠們合掌默禱,實在不合乎他一貫的行事作風。這是改編時不可避免的問題,留待後敘。



再說到豬八戒和沙悟淨,TVB版中,他倆的性格相較唐僧,變動不算太大,只是沙悟淨多了愛哭的特質(對此我頗為扼腕,畢竟他剛出場時不像這種個性),豬八戒則成了憐香惜玉的多情種子。他的貪戀美色,也多了正當理由:被貶凡間的懲罰之一,就是受千世情劫所苦。因此劇中他總是煞有其事地念:「多情自古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纏綿悱惻的詩句,從他嘴裡說出來,反而令人捧腹。

這裡有個改編很有趣:每回八戒轉世,月老都得像個三流情色小說作者一樣,絞盡腦汁為他安排各種不遜於八點檔連續劇的灑狗血情節,好讓他「死得其所」。編劇好像還藉此把各個傳統愛情故事惡搞一遍,我只看得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其他都不知出處。總之再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放在這情境下都顯得很爆笑。可惜它犯了跟劇中其他單元相同的毛病:沒有見好就收。因此看多了令人不耐煩,笑果就逐漸遞減了。



除了張衛健的孫悟空和江華的唐僧外,劇中最搶眼的就是黎耀祥的豬八戒。他將這個老愛跟孫悟空唱反調、挑撥離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人(?)演得居然很可愛,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的豬造型比人形更討人喜歡。我最愛看他縮著肩膀扭來扭去抬著眼睛看人的忸怩樣子,和哭喪著臉瞇起眼睛的表情,比他還是天蓬元帥或扮成美男子騙純情妹妹時的威武造型有魅力多了。但不知為何,三師兄弟裡就屬他最常以人類的模樣出現。

值得大推的還有他的聲音表情,這部分跟張衛健及江華不分軒輊,不但辨識度極高,而且層次豐富感情洋溢,將豬八戒的軟弱掙扎表現得絲絲入扣。因此我強烈建議,看這部戲一定要看粵語版,否則很難領會到它的精彩。



說到豬八戒,他在TVB版真是令人又愛又恨。一遇到危險就嚷著分行李散夥的牆頭草性格,在平時還覺得好玩;為了報私仇,先是進讒言讓師父把悟空趕走,又為了當上寶象國駙馬,枉顧師父的信任詐死,一錯再錯、執迷不悔,就讓人看得怒不可抑。這段我一直看得很鬱悶,越心疼悟空,就越氣八戒的自私,更氣編劇編出這種令人痛心疾首的劇情來折磨人。



看到後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編劇下此猛藥,目的是讓唐僧師徒真正互信互愛、團結一心。因為師父端正拘謹,悟空率性而為,八戒好逸惡勞,性情互異,都不是很看得慣彼此的行事作風,又不像沙僧缺乏主見,容易被說服,一點小事就起爭執,早就心存芥蒂。若不經過這場磨合,就算一起上路,也如一盤散沙,風吹來就各分東西,經不起考驗。

何況,八戒悔悟的過程除了節奏掌握得不夠緊湊外,前後將原著裡『菩薩試煉』、『三打白骨精』、『寶象國』三段結合得精彩巧妙、緊張感人,先將四師徒逼入絕境,再於絕處逢生,時刻抓緊觀眾情緒,起承轉合一氣呵成,是全劇的精華所在。

而四師徒的選角和造型,就像『哈利波特』電影版的三人組,雖然不一定符合原作中的描寫,比如悟空並非雷公嘴,但又出奇地有說服力,讓人覺得他們本來就該長這樣子。就算有央視版的珠玉在前,也不減其光彩。因此,我由衷想為負責選角和做造型的幕後人員拍拍手。無論之前還是之後,我想應該都難再找到這麼無懈可擊的組合了吧。



至於其他角色,若論扮相,基本上演員都選得不錯,但演技就不是個個令人滿意。表現比較出色的是飾演恩恩的劉玉翠,她在『老友鬼鬼』演過張衛健的妹妹,在『日月神劍II』演過張衛健的情人,這次則演單戀他的俏皮蜘蛛精。一般女演員演感情戲,特別是哭戲,都有一種照本宣科的感覺,角度和表情似乎都經過精密計算,務求美美地入鏡,劉玉翠卻不顧形象地真情流露,因此格外能打動人。



順道一提,戲中的哪吒竟是由何美鈿反串的。她當年外表還很稚嫩,演技也很生澀。因為戲份少,也沒有特寫鏡頭,一不留神就會忽視掉她。



[孫悟空]

話說『西遊記』是我小時候唯一一本把原著從頭讀完,不是單看白話改編本的古典小說(只有詩詞部分跟金庸小說的武功描寫一樣,被我整段跳過)。印象中,原著裡的悟空精靈中透著幾分沉著,精明能幹、處變不驚,有點冷面笑匠的感覺。唐僧雖是師父,在他面前卻常被調侃得面紅耳赤、啞口無言,顯得窩囊無比。

TVB版的悟空就頑皮一點,感覺更像可愛的大孩子,貪玩又愛惡作劇,容易跟人打成一片,與師弟相處時也多半嘻嘻哈哈,不太擺大師兄的架子。

據說張衛健為了演這個角色下足功夫,花了很多時間揣摩念白表情和動作。雖然他的演法不似六小齡童那樣猴模猴樣,倒也把握住猴子精靈跳脫的本質。現在提起張衛健,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韋小寶,但看過『西遊記』的人,十之八九也會同意,他根本就是為了演孫悟空而生的!



他嬌小的身材和娃娃臉,限制住他在演藝圈的發展,在題材不是武俠就是商場豪門恩怨的華人戲劇中,很難與高大威猛型的演員競爭,沒什麼機會選到多樣化的正面角色,多半演一些小心眼、投機取巧、貪生怕死、油嘴滑舌的小跟班或市井人物。這種人最容易被觀眾忽略,雖有喜感,支持群畢竟屬於小眾,不易熬出頭。

好在張衛健有雙又大又亮又靈活的眼睛,使他看起來機靈聰明、飛揚跳脫;搞笑時俏皮可愛,正經時銳氣凌人。面對妖怪時炯炯有神的雙眼一瞪,不必出聲叫陣,也氣勢十足。加上他筋骨柔軟,身手靈活,除了孫悟空重情重義的性格,也能充份表現他活蹦亂跳的特性,演出自然教人信服。



最重要的是,除了六小齡童以外,我實在想不出那個男演員黏上猴毛後,還能這麼帥氣的(硬朗清亮又不失調皮的聲音也有加分效果)。戲中每個造型都好看極了,就算是開頭拜師學藝,還沒有軟甲頭冠或勁裝裹身的模樣,都十足討人喜歡。



這部戲播出後紅遍全港,為TVB賺進約40億的廣告收入,張衛健自創的口頭禪「Yo!駛乜驚!(沒在怕啦)」也被傳到街知巷聞。當時他正在台灣拍『江湖小子』,沒有親眼見到播出時的盛況,但蘇永康曾打電話跟他說:「現在我在TVB的化妝間,我身邊所有人,包括幕前幕後人員,都聚在電視機前看你。你要回來出唱片就趁現在!」

後來TVB在1999年舉辦「香港三十年來印象最深的男角色」票選,張衛健憑孫悟空一角進入前五名,可見其深入人心的程度。 



不過,平心而論,我不是很喜歡他精心設計的那堆動作,感覺過於花俏,不夠流暢自然,用得太多也會視覺疲勞。幸好這部分在悟空遇到唐僧後,因為悟空受師父感召,毛毛躁躁的性格收斂不少,變得比較穩重,跳上跳下、擠眉弄眼的時間就相對減少,比較能專注於內心戲的情感表現。

在這方面,張衛健有時似乎還不夠投入,有搔不到癢處的感覺,但整體而言還是很精彩。尤其是悟空三次中白骨精的計,被師父逐出門牆的戲,演得最令人激賞。



這一段,師父誤信八戒的一面之詞,一口咬定悟空是殺人兇手,要他跟妖精道歉,甚至氣得要跟他斷絕師徒關係。悟空向來心高氣傲,就是在天庭,天兵天將見了他也要禮讓三分,幾時受過這種氣?當下不顧一切出言頂撞。但憶及師父當日於五指山下相救的恩德與一路上的師徒之情,終究心軟,低聲下氣地主動向師父認錯。



可他願意退一步,不代表八戒和白骨精就會為他留餘地。師徒最終還是撕破臉了。悟空雖然滿腹冤屈,到這時卻沒有半點怨怪師父的神色,撂下如「你把我趕走,很快就要大禍臨頭,到時你別後悔」之類的氣話,只一心念著師父安危,對沙僧諄諄告誡: 

「所謂事不過三,我孫悟空頂天立地,不至於厚顏無恥,賴死不走。但我問心無愧,可昭日月。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你不用太難過。日後千山萬水,危難重重,你一定要盡心盡力保護師父。如果有什麼妖精阻攔師父,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四方毛怪聽到老孫的大號,亦不敢太過加害。」

又抱著最後一線希望,試圖遊說師父改變主意:

「我怕我走了之後你危難重重,到時沙僧八戒救不了你。你想起老孫,念起緊箍咒,老孫在十萬八千里之外依然痛徹錐心,我依然會來見師父。到時我們師徒情份依然未盡,如今你又何必趕我走呢?師父,你收回成命吧……」

眼見一切再無轉寰餘地,師父怎麼也不肯原諒他,悟空終於死心了。但即使師父堅持不受,他也要行完四面叩拜的大禮,才肯含淚離開。

很喜歡張衛健這一段的演繹,把悟空的隱忍悲憤、情深義重演得入木三分。看他演戲,我很少這麼投入,完全忘了他是張衛健,只知道他就是孫悟空。



[換角風波]

儘管在大多數觀眾心目中,張衛健就是孫悟空的化身,一年後拍攝續集,孫悟空一角卻從張衛健換成了陳浩民。關於此事的原委,張衛健在上《封面人物》接受張清芳採訪時說,是因為拍第一部時,他的付出和片酬不成比例,拍得很辛苦,片酬卻不高,剛好他與TVB的合約即將到期,就在談續約時順便談加薪。

當時他剛到台灣拍他的第一部八點檔『江湖小子』,製作方給他一筆可觀的酬勞,他便向TVB開出同樣的價錢。但TVB是有名的會剝削旗下藝人的大牌電視台,談不攏就冷凍,態度有恃無恐。結果雙方談判破裂,TVB放話要找其他人演,張衛健起先還充滿信心,認為這角色捨我其誰,後來發現TVB是玩真的,他也嚇到了,主動讓步,到後來連免費演出都願意。可是TVB態度堅決,最後還是決定讓剛憑『天龍八部』的段譽一角大紅的新人陳浩民接手。 



張衛健與孫悟空失之交臂,打擊之大自然不在話下,之後他不肯再接TVB的其他戲(因為不能忍受別人黏著孫悟空的毛,穿著孫悟空的衣服在旁邊走來走去,怕自己會忍不住揍他),而被TVB冷凍,黯然離開香港,投入飛騰公司老闆周令剛旗下,TVB卻也沒討到多少便宜。接棒的陳浩民在自傳《少年哪吒》裡這麼寫:

「那時除了精神和體力都很疲憊,也因為總是意識到人家覺得『張衛健演得比較好』,不只導演讓我有這個感覺,連演員也是,他們不願意和我多談幾句」;

「傳媒當然不會放過,從演技到收視率,全都拿出來超級比一比……那時,傳媒覺得就是張衛健演得好」;

「其實我真正在意的,是坊間觀眾的評價,還有TVB對我的看法,但他們也覺得:『Dicky(張衛健英文名)演的孫悟空比較好一點』,加上……這部戲當時被TVB視為鎮台之寶,雖然仍然是冠軍,但是,沒有預期的好,就是不好。……有傳媒形容,『由陳浩民頂替張衛健演出的『西遊記』續集,不知是不是所謂的珠玉在前,新人比不上舊人,完全威脅不到亞視『食神』,只能令它稍微跌一點』」。



上面只引用片段,那整篇文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怨婦心態。雖然陳浩民沒有明講,但顯然他並不贊同張衛健版是「珠玉在前」的說法,認為只是張衛健早他一步演了孫悟空,觀眾才排斥他的版本。若換成他先演,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這說法挺可笑的。所謂「珠玉」就是演得好,那有什麼先來後到之分?就像周星馳、陳小春、梁朝偉都演過韋小寶,張衛健後來再演,大家還是喜歡。只要演得好,觀眾自然會認同。尤有甚者,如果演出夠經典,觀眾甚至會忘了前人,競捧後人。就像在李連杰之前,最轟動的黃飛鴻是關德興,在他之後,提起黃飛鴻,大家想到的卻都是李連杰。

一個角色成不成功,不一定是由演技來決定好壞,也得看劇本好不好、演員的外型氣質適不適合。陳浩民不適合演孫悟空,自有他適合的角色與戲路,硬要大家認同自己的每個角色,不是自討苦吃嗎? 



話說回來,從陳浩民的自傳可以看出,TVB賭一口氣換角,最終並沒為他們帶來預期中的效益。回溯TVB籌備首集時,力邀張衛健參演,當時張衛健到台灣發展剛起步,雖然有興趣,卻不敢貿然花幾個月回港拍戲,數度婉拒。TVB為了讓他安心,承諾若有損失由他們負責,又答應把主題曲和插曲全給他唱,加上張衛健的小弟兼經紀人Henry極力相勸,他才點頭同意了。

由此可見,為了找到合適的演出人選,TVB是充滿誠意的。若事實證明張衛健的演出確實能為戲加分、為電視台賺到高收視率,他們何必堅持換角呢?



總之,這件事直到幾年後,『少年英雄方世玉』在亞視播出,收視率贏了TVB,跌破眾人眼鏡(因它一直是香港電視台的龍頭老大),為張衛健大大地揚眉吐氣,張衛健在王晶勸說下,主動向TVB示好,表示願意上他們的遊戲節目贏獎品,雙方才重新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這是後話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