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雜誌】張衛健: 家庭擺在第一位

*  編按:
字裡行間滲著對媽媽那份愛,多年不變,甚至是隨歲月增長而越來越濃,越來越暖。羨慕。

日期: 2011年6月10日
來源: 《錢經》雜誌六月號


雜誌版面。

張衛健: 家庭擺在第一位

張衛健私底下是個非常安靜的人,他不喜歡流連夜店,對購物也不很挑剔,但對母親和太太卻非常慷慨,海景大house送給母親,名牌手袋送給太太,花這些錢眼都不眨一下,他説欠家人的時間實在太多,現在有機會就要和家人在一起,孝順與體貼溢於言表。

張衛健,生於香港籍貫上海。這個骨子裏是個上海男人的水瓶座以歌手身份進入娛樂圈,至今為止已有27年個年頭。期間他從歌壇轉戰熒幕,星路也曾似「過山車」般起伏。他嘗試過投資卻幾近破産,但關鍵之時總遇貴人相助:張國榮、鄭則仕都曾是他事業伯樂。如今,事業與家庭兼顧的他忙碌往返於京港兩地,雙頭置業,生活幸福而充實。

投資,經歷過失敗

現在問張衛健有關家庭理財的看法,他説:「我不精通家庭理財,但是也會心裏有數,不會入不敷出或者浪費。」雖然有報道説婚後因張太太不懂理財,他就主動擔起這一重任,但其實他還是會請專業人士幫忙打理一些基金産品但並不自己操作,他説:「由於太太張茜對理財算賬之事沒有概念,所以婚後的家庭理財會由自己來負責。」在投資方面經歷過無數波折的張衛健在今後的理財中仍秉承10年的風格,以平穩為重,「我現在不僅僅要對自己負責,更重要的是要對家庭負責,還是會以演藝事業為主,錢存在銀行裏自己很放心,適當的時候可能也會找一些專業人士來給我一些理財建議,投資一些基金。」 

其實十多年前,他曾經歷過一次投資失敗。雖然沒有透露具體投資範圍,但那時已接近破産,名下所有資産幾乎全部抵押給銀行,卡裏的錢可能只夠1個月支出,這些經歷他用平時最討厭的蔬菜「苦瓜」來形容。好在當時他所主演的電視劇《少年英雄方世玉》正走紅東南亞,各家電視台與經紀公司均主動接洽合作事宜,最後他與劉德華簽約,成為華仔公司旗下的一名藝員。他笑説,簽約後第一件事就是問華仔:「唉,快點拿支票來,我還貸款。 」  

這些陳年舊事對於46歲的他來説只是插曲而已,平靜是他現在的狀態。在香港和北京兩處各有房産的他,購入時均以居家生活為目的,並未考慮作為投資。雖然現在大陸房價飆升厲害,他卻説:「我感覺自己不適合投資。」這可能與多年前的那次經歷有關,即便要做也是交給專業人士打理。

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    

張衛健一直都工作很忙,現在香港、北京兩地又都有家人,空中飛人的生活光是享受閒暇或照顧家人已經佔據所有工作以外時間。雖然早年拍戲繁忙,幾乎沒有時間待在家,但逐漸成名後,他還是在生活安排上儘量照顧到家人感受。他為母親購置的海景單位一直被媒體關注和誇讚,「媽媽是我最重要的人之一,在我低潮的時候,她總是默默的支援我,沒有媽媽就沒有今天的張衛健。」    

談到與老婆之間的深情,他也毫不掩飾,每到節日或是紀念日,他也會買大牌討老婆歡心。這些細節還是有水瓶座浪漫的特質。問他自己獨自時會做些什麼,「閒暇時我是個享受生活的人。閒或忙只是狀態,並不能決定生活帶給我的感受。」不太愛夜生活的他私底下是個相對安靜的人,聽音樂收藏CD是他平日最喜歡做的事,這與他眾多機靈搞怪的銀幕形象大相徑庭。
    
問及平日有否偏愛的品牌,對購物不怎麼挑剔的張衛健指指身上的穿搭説:「這些是我自己搭的,價格應該和你們的差不多,都是代言商提供的。」雖然藝人經常穿廠商提供的衣服已被大眾知曉,但從明星自己口中説出還是給人很親切的感覺。

以歌手身份重返樂壇    

已經出道27年的張衛健下個月即將以歌手身份重返樂壇,演繹過太多經典電視劇主角的他,形象幾乎被演員身份蓋過風頭,而歌唱事業始終是這個水瓶座男人最初進入娛樂圈的目標。    
2010年他與蘇永康、許志安、梁漢文組成的組合「The Big Four」在香港紅體育館連戰五場,這次靈感乍現的合作可能是激發他再出新專輯的動力。雖然不方便透露太多有關新專輯的內容,但提到這次的合作,他説:「這次的新公司從老闆到員工都是一個年輕的團隊,我喜歡這種充滿新鮮的感覺,會擦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而且選擇內地公司對此次發行的國語專輯更得心應手。」問及是否擔心過年輕團隊的實力,對此他很放心:「音樂是富有生命力的,而新人的熱情、純粹和激情都是他們的獨特標簽,誰不曾年輕過,所有的事情都是兩面的。對我來説,他們給音樂帶來的鮮活和真實更加珍貴。」

讚賞網際網路時代    

音樂在遭遇盜版、網路傳載風潮之後,市場一度低迷。近年更是有很多歌手選擇主動迎戰網路時代,紛紛推出單曲下載或微網志宣傳等新形式。對此,張衛健頗為讚賞:「只要尊重音樂創作者,新的形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位對網路不是很迷戀的男人倒是不排斥時代變革,説到底,這也是與時俱進,大趨勢所在,順應潮流才是上策。但對「原創」那份尊重還是體現在字裏行間,這是歌手最看重的部分。    

現年30-40歲之間的人都經歷過「磁帶」時期,細膩的歌聲和精美的宣傳照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享受。如今數字音樂的流行,彷佛預示著當初那些承載著音樂理念的宣傳冊(附帶歌詞本)幾近消失,當問及這位鍾愛CD的人對此看法時,他説:「這不是損失也不是進步,只是欣賞形式的變化,現在的很多形式也有相應的圖畫文字配合,我覺得是不同時代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