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21日星期六

【報紙】不要再說我「鹹魚翻生」

日期: 1999年8月21日
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張衛健: 不要再說我「鹹魚翻生」

張衛健又紅了。每隔幾年,他演的電視劇總能將其拋向事業高潮,第一次是《老友鬼鬼》,跟著是《西遊記》,再來正是亞視當頭起的《少年英雄方世玉》。可是,每一次高峰間的過渡期,都是如深淵谷底般的黑暗。

今次張衛健難掩興奮地說:「不要再用『鹹魚翻生』來形容我,因我一次又一次證明自己的成功,是靠對事業的堅持得回來的。」 講 辛酸史,相信張衛健在回港宣傳的這星期,在各大小傳媒都說了十數次;不過論到在事業生涯幾度大起大落的過程中,要真正感激的,有以下名單:

感激媽媽

「媽媽。雖然我是長子,而且十七歲起便要養家,但她從沒給過我壓力,亦沒反對我入娛樂圈。即使是我最失意的時候,她不會叫我轉行;到我風光時,她也不會像某些家人般,要求你搵幾多錢買甚麼樓,媽媽是絕對順從我的決定。

「她同樣是我事業上的最佳意見者,每次有新劇或新歌,我第一個要知的便是她的反應,因為她是一般觀眾,也接近很多一般的觀眾,媽媽的意見會百分百影響我,她說我做戲不行,便是不行;她說掂的,便肯定所有人也喜歡。對我來說,她是擁有媽媽身份,但心境絕對年青,所以我非常信任她。」

信任安仔

在他的事業歷程中,第二樣成為其推動力的,便是朋友。他與許志安、梁漢文、蘇永康及吳國敬都是由新秀出身,度了不少低潮,之後逐個逐個捱出頭。在許志安的演唱會上,五個人在台上互相取笑,那份經歷過了很多仍舊堅固的友情,於一言一語之間顯露了出來。在這幾個患難之交中,張衛健特別提到許志安。

「給我最多支持的是安仔,每次我拍劇前他都會給我意見,像接《方世玉》前,他便致電問我想怎樣做,我還未全部說完,他便說角色有性格,一定掂,這方面我是十分信任他,因許志安是一個很有市場觸覺的人,對觀眾心態亦摸得很準,否則他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新五虎將

聽他娓娓道來五個人的友誼如何難得,其實都是些你我都認為是基本的朋友要求,但現實中要十幾年也維持做到,實在亦不容易。「五個人中,最先可以用紅來形容的是我,那是約五、六年前剛拍完《老友鬼鬼》,又出唱片,不過我沒感到他們有任何酸的感覺,反而是他們常找我說『你的唱片封面很靚』、『你那句對白很好笑』等由衷支持的說話。

「到許志安的《喜歡你是你》令他很紅,我便開始有滑落𢔓象,而蘇永康、吳國敬更是十分不如意,那時彼此也沒有甚麼妒忌、不開心的走瞴出現。到去年蘇永康走紅,我的事業直去到谷底,但你見在演唱會上,仍一樣如此開心。現在吳國敬作曲點石成金,我的發展又追上來……做到今時今日,我們已經是各有天地,互相有其市場價值,這份友情仍是不變,大家都只會替對方開心。

「無論是共患難或共富貴的朋友都是珍貴的,更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五個人,這在香港的娛樂圈是很難見到的,非筆墨可以形容。我自問生命力算強,但朋友的支持也是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方世玉》收視成功,張衛健已經和幾位摯友們各自通了電話,回到香港,更立即相約共聚。

仲有一嘢

張衛健是第三屆新秀歌唱比賽冠軍,但他沒有隨即大紅大紫。等了多年,《老友鬼鬼》讓他嘗到紅的感覺,可是並不持久,在台灣發展幾年,又讓他回港拍了深受歡迎的《西遊記》;但最後因為薪酬問題,無線拍續集時放棄了他...... 這次他的心真正死了,對演藝圈是徹底地失望,遂主動離開香港,拒絕了所有傳媒的訪問,再次去台灣。張衛健說當時對他打擊太大,需要找個地方重新整頓心情。

「去到台灣,基本上是帶著一個沒靈魂的身軀工作,日做夜做,漫無目的,也不知拍的劇是給誰看,這狀態維持了一年後,突然我感到有把聲音時常在身邊,告訴我仲得,至少仲有『一嘢』會來的,那預感愈來愈強烈,我開始知道不可以放棄自己,要重新保持時代觸覺、提升演出技巧及演員深度,從而妨翲有一日憑那一套戲再來過。我不信運氣,只相信實力,當運氣落在一個有實力的人手上,才可發揮最大作用。

「接方世玉,我亦不知它能否成功,不過劇集是現場收音,我可以講廣東話,一直拍我一直有自度對白,拍了一段日子後,之前那個聲音又強烈起來,因為我知《方世玉》是香港觀眾才會接受的張衛健式喜劇。」

當他不想再抱任何期望時,《方世玉》就令張衛健要回來香港,他不斷向人說,自己每次的成功都不是「撞彩」,而是背後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認真。其實張衛健不用刻意強調,因為一個人放了幾多心機在創作上,明眼人總是能夠看得出!


後記

張衛健幫亞視贏了漂亮一仗,電視台立即找了全劇人員回來宣傳,包括恬妞、商天娥、樊少皇,還有曾被亞視炒魷的《方世玉》監製楊紹鴻,他們很有一種衣錦還鄉的感覺。在酒樓的設宴招待會,主角始終是張衛健,陸續的不斷有記者爭著找他訪問,不過他臉上可沒半點意氣風發模樣,可能已不是第一次有突然而來的高潮吧。臨走一刻問他用甚麼的心態去面對今次成就,張衛健說:「都是以平常心面對,未來的路如何行已有初步打算,但今次在對人對事上的處理手法能夠更高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