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雜誌】成熟之後,漸入高潮

日期: 2010年5月6日
來源: 風尚志

張衛健 - 成熟之後,漸入高潮

張衛健從未淡出過人們視線,卻又一直為人誤讀,人們只認為他是笑將是諧星,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的內涵深度和智慧。他不以為意,因為他知道別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給到的。他內心地善感與質感,只留給他的親朋好友就好。


《志雲飯局》出局後《Big Four大四喜》登場,張衛健、許志安、梁漢文和蘇永康組隊主持,可見無線對這四位老友鬼馬的殷殷期望。張衛健更因多年台前幕後的歷練,被讚為節目的智囊加中心,但他只覺得能和好友一起上節目,能在這個慘淡的時代給人們帶來笑聲,就值得開心再開心。哪怕簽唱會中小妹妹和他鬥智斗勇中情急之下稱他已和自己不是同時代人,亦不以為意,因為這些年他從未淡出過人們的視線。

不是嗎?任何時間打開電視,你都可以看到他在其中一個或數個頻道上活躍——亦莊亦諧的方世玉、精靈古怪的小魚兒、史上最具口才的黃飛鴻或史上最帥的孫悟空。他永遠輕鬆,永遠快樂,永遠鬼主意多多;他的喜劇不黑色無粗口,健康陽光,受到中學生和大媽們的一致愛慕;他屏幕上抗老化能力太強,甚至我們這些早過了青春期的人嫌棄他太表層娛樂太抖機靈太膚淺。見了他人以後才了解到,彼得·潘的一面是他的外表也是他的內心,當然僅僅是他的一部分內心,他和所有自己年齡段的魅力男人一樣有質感有品位有內涵有深度有智慧,這些東西在他生活中真實存在,和他接觸的人自然能感受到。

“我無所謂別人對我的看法,別人怎麼看,是因為我想給他看到這些。”

“我無所謂別人對我的看法,別人怎麼看,是因為我想給他看到這些,別人看到的,都是我做出來的,我做,是因為我自己願意這麼做。”說完主觀能動,張衛健又舉例說客觀事實,“像榴蓮,有些人覺得絕對的美味無敵,有些人覺得絕對的無法下嚥,一個水果不同的人感受都有大不同,更何況是人。”

“自然,你不可能所有時候都真誠面對這個世界,偶爾也會裝一下吧,比如在被外界觸到痛處的時候,裝,也有一種意思是武裝,不同的時候,總有不同的事情需要我們武裝自己,人都是一樣的,都有一些脆弱之處不想向別人暴露。”他坦言最直率的人或許很難在社會上存活,而自己能堅持的,就是不違背自己的內心,不喜歡的事情就不去做。

他的內心不是封閉的,但是低調子的,安靜的,有些文藝的,有別於他屏幕上創造的那些誇張的形象。曾有個DJ,並不熟,一起做過節目後給他打電話,想和他聊聊自己的職業發展和一些內心感受,沒什麼特別理由,只是覺得他在節目中有觀點有見地,想聽聽他的建議。他說好啊,有空一起出來喝咖啡啊。後來就一直掛在心裡,成了一個小小的結,他覺得有時間就一定要和這個年青人碰面,也不為什麼,只是因為覺得不能辜負別人的信賴和期望,而且和人在一個舒服寬鬆的環境裡隨意地聊天,交流彼此對生活的一些看法和感悟,哪怕只是陌生人,也是值得去做的。

從進文藝圈起,低調就是他的標籤,圈外極少炒作緋聞,圈內也不會刻意應酬,甚至會遠離人多的場合。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許心裡也有種執拗的信念:“只要有真材實料,可以幫公司掙錢,自然有伯樂賞識,又何必去故意Party夜店KTV交朋友拓展人脈。”不是不會做,而是不去做,這種人生態度和他事業幾起幾落又終逆風飛揚不能說沒有關聯。他雖有一班死黨,但和媒體,和公眾,和所有劃在他圈子之外的人,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幾日許志安生日做Party,我沒有出席,後來他說我,大意是我不夠哥兒們,我說我們要相見,可以天天見,不一定非你生日那天見。”安仔是他相逢於微時的朋友,十分要好,他只是不喜歡穿的衣冠楚楚,像個明星一樣在一個浮華的社交場中與陌生人聊些似是而非的空泛話題,或許還要談笑風生,再適時地爆發出一些讚歎,這樣表現他覺得不是真實的自己。

和外界聯繫的稀薄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張衛健無法完全獲得相應的榮譽,或許還使他錯過了一些很好的角色和時機,卻也使他得以收穫相對完整的個人空間,形成嚴謹自律的工作態度。這個總在演喜劇人物的明星,自己的生活卻是一出正劇,可以說,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必然。 “我會對自己說,工作是有付出就有回報的,想要一分收穫,我早晚都會得到,因為別人付出一分,我付出兩分三分四分五分吧,別人付出一年,我用兩年三年四年五年吧。”

這種自律和他信仰相關,“以我的IQ,若想走捷徑,應該有不下幾百種做法吧。”他絕對自信,卻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就像過馬路,我只在綠燈亮的時候走,你走得會慢一點,那沒有關係,因為你一直在前行,而且是安全地前行,終有一天你可以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如果我不想錯過我真心愛的女孩,就要努力讀書,獲取一個社會地位。”

從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張衛健細細數來,每個階段的成熟總是與情字相關。他並非多情種子,只是真誠地講述自己的蛻變,帶一點小小的幽默,也會來些自嘲,看得出只有身處在一個溫馨自在的環境才可有他今天這番鬆弛從容的講述。而他和張茜,實在是命運對彼此最美好的饋贈。

“嬰​​兒時代就受洗,幼稚園和小學都就讀在天主教學校,那時候最想做神父,覺得這個職業莊嚴、神聖,但是後來發覺身為凡夫俗子,不免感受到異性的可愛,神父又沒辦法娶妻生子,所以決定放棄這樣的想法不當神父。”

放棄做神父理想的張衛健幾乎是奔跑著進入了少年階段,用青春期孩子特有的方式做自己的成人宣言。一次過馬路遇到紅綠燈,他心血來潮地說要從因紅燈暫停行駛的卡車車輪下爬過,且真的付諸行動,已無從考究這次行為究竟為何,慶幸的是車輪啟動的一刻他憑藉生存的慾望翻滾到了路邊。而當時一次朦朧戀情的破碎,是他揮別恣意妄為少年時期的開始。

“初中時讀法語學校,有個美麗的女孩對我還蠻含情脈脈,我也對她心生好感,課堂上常常對望,彼此都是一種懵懂的美好,但從班裡來了一位讀名校的同學後一切就變了,那個女孩開始和這位同學課堂對望,我也第一次意識到人是要分社會地位的,還在求學階段,女生都會喜歡名校的同學,更不要說長大後了。”他去看電影,替電影中的女主角打算,決定不要選清貧的男主角做愛人,心裡感受異常清晰,“長大後如果我不想錯過我真心愛的女孩,所以就要努力讀書,獲取一個社會地位。”

他讀書成績很好,老師替他打算將來要做律師,又終究因為命運使然進入了演藝圈。 “進入演藝圈,算正式踏入社會,認定這個行業,定下目標去打拼,第一個十年中遇到真愛,心裡真實的想法是愛情最重要,麵包有無無所謂,最後當我的這些愛情觸礁,才發現愛情其實無法掌控,要來要走都由不得自己,只有事業,才是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的東西。”在愛情中品嚐到苦澀的張衛健開始專注事業,唱片大賣,演技精進。 “專注在事業上的時候想法很單純,要有成就,要獲得認同,成功之後,再事業為輔,愛情為主,可以專心戀愛。後來看起這個想法還是覺得幼稚,而且真的紅了以後,時間、生活並不能夠完全由自己掌控,很多時候是外力在推著你往前走,但那個時候,這種想法使我心無旁騖地對工作付出。”

“現在的工作狀態是比較舒服的,我有很大的自主權,選擇角色的範圍寬泛了很多,所要做的是找到真正自己會感興趣的角色來塑造。從十餘年前遇到茜茜,順其自然地走到今天,期間經歷了很多,更確定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真的要感謝上天的眷顧。”他和張茜在菲律賓大婚,緊張到結婚戒指也戴錯,關於張茜的一切,他都會緊張,只不過相處多年,已有了能讓對方自在舒服的默契。他是策劃Surprise的高手,製造過無數令愛妻感動流淚的驚喜,但他不願意多說,在他眼中,張茜的善良專情是他今生最大的驚喜。張茜會叫他袋鼠,有時也會叫Dolphin,還有別的許多暱稱,有些他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叫,只知道,兩個人無須完全一致。保留彼此的空間,分享彼此的精彩,珍惜彼此的付出,就這麼纏綿廝守直至老去就好。
“我不是靠臉和身材吃飯的,接受喜劇演員的壓力和煩惱,是必然。”

從70後到90後,幾乎每個人都在生命的某一時刻為張衛健的表演開懷大笑過,而說到張衛健,就不可不說張氏台詞。嬉笑怒罵信手拈來,亦古亦今皆成名句:“我是……”然後停頓,屏息,以抑揚頓挫的腔調一直念下來“如來佛祖玉皇大帝觀音菩薩指定取西經特派使者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啊,帥到掉渣!”一句孫悟空的亮相詞,就使許多粉絲追隨他至今,但他的心態反而是主題曲《高高在下》洩露了一二:“我攀得高時跌得痛,所謂朝來寒雨晚來風,風流雲散無地自容,不如早登極樂再相逢。”

“喜劇是最難演的,不要預設觀眾看到你就要笑,觀眾為什麼會喜歡你,為什麼會笑呢?你只有自然而然地把他們帶到笑點,他們才會笑,這個不是煽情能達到的效果。”最初演戲的時候,他允許自己將性格中的幽默和樂觀的天性放縱到角色中去,博得了滿堂喝彩,演過不少性格相近的人物之後,漸漸發現不可以老用本色演戲,喜劇演員更需要內涵。 “苦惱的時間多了,要琢磨台詞、琢磨劇本、琢磨觀眾,現在倒也釋然,既然我不是靠臉和身材吃飯的,接受喜劇演員的壓力和煩惱,是必然。”他很清醒地考慮未來發展,結論是卓別那樣的喜劇大師就是他的榜樣,雖然表演風格單純,但爐火純青。

做到今天,他已游刃有餘地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演戲於他更多是種樂趣,他對角色的挑剔愈加顯現。 “劉鎮偉兩三個月前找我,是為我定制的角色,但我沒有接,他對我說,'Dicky,我以前也找過你,不止一次吧,但你從來沒有演過一部戲!'從那一刻到現在,我都覺得很對不起劉鎮偉,他是我的偶像,但是他給我的角色不是我內心期待的那種,所以……”接還是不接,他更多憑演員的直覺和興趣。在相對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攜電影《奪標》,電視《仁者黃飛鴻》《十大奇冤》歸來,角色不再只是精靈古怪的少年,詼諧有趣之外多了幾分成熟味道,人物的性格也更複雜豐滿,他演黃飛鴻,搞笑的同時要把握一個仁字,《十大奇冤》中一人分飾兩角,這些在他看來都不是挑戰,真正的挑戰在於劇本。 “演過這麼多戲,經歷過這麼多角色,正派、反派、男人、女人、悲劇、正劇,現在什麼戲都有信心演好。性格是角色的副產品,角色來自劇本,本子不好,是3分的話,再好的導演、演員也只能加個1分2分,發揮不了太多的作用。本子好了,導演、演員不太好,打個折扣,七七八八下來也會是部不錯的片子。”

做編劇,是他拍第一部戲時就有的嗜好,“從演第一部戲,我就已經寫分鏡頭了,後來方世玉、韋小寶,都有我的參與,只不過沒有把名字打在編劇的List上,但看得透徹的觀眾就可以從片子的故事感、節奏、台詞看出我的感覺。”《十大奇冤》播出後一度是收視冠軍,他很開心,“裡面很多橋段是我的設計。”

現在他更多地參與到劇本創作中,每天早上他起床後會固定尋找好的題材,看劇本,改劇本,目前在改編兩個本子,希望能達到自己的期望。 “這種滿足感不是做演員能夠體會的,很深層,是看小孩子成長的感覺。”他明白自己的未來方向。在演技上,很多人明白他是收視率保證,但無冕之王做到今日,並沒有得到太多演藝圈中的獎項,這些對他都無所謂。

當然上天沒有讓人白做的事,他在《Big Four 大四喜》中的發力,源於多年創作的厚積薄發,也源於和朋友機緣巧合。問他誰倡導組合起Big Four,他說,“渾然天成!天作之合!”多年前他曾計劃和好友許志安、蘇永康、梁漢文一起登台唱歌,卻始終時機未到,結果在2010年人人都說經濟低迷時四位實力唱將終有機會一起登台,聽他們在紅館唱,“皆因我知,憨男成熟以後,正在高潮。想半朝,終於揭曉,今世有哪位緊要;搞半天,終於揭曉,怎樣活浪費最少;等半生,終於揭曉,將智慧如何聚焦。越大才越美妙。”男人四十的魅力,又怎是一個“灑脫”了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